在前一篇 美国联邦准备制度&联准会结构 中,我们曾提到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ee, FOMC)的职权,会在每年度 8 次的会议期间中,依据当时的经济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并进行相关市场操作,来达到双重目标(Daul Mandate)的稳定。
这些所谓的「政策」,主要是透过 FOMC 的相关「工具」来达到其目的,而这些工具是什么呢?他们又是怎么影响市场,进而达到 FOMC 的最终目标?在这篇文中,fiisual 将带着大家看看,不同工具在政策上的意义,以及这些工具是如何被操作?
首先,我们先从联准会的简单基本政策谈起。
FOMC的政策
跟各国的央行一样,美国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使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来达到双重目标的稳定。操作联准会的工具,联准会即可传达这些货币政策的讯息至市场上并对金融市场及经济体产生相对应的效果。
联准会主要透过制定联邦基金利率的水准(Fed Funds Rates, FFR),来调控货币的定价及流动量,进而控制经济体的紧缩或是宽松程度。
联邦基金利率是什么?
联邦基金利率又称 FFR,同时是银行间隔夜借款的标的利率之一、也是最短天期的利率水准、以及许多资产设定价格的参考。
简单来说,利率水准的高低,直接的影响存款机构的贷放成本以及能力,进而影响企业投资成本、民众贷款…. 等支出。联准会透过了调整利率水准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体经济体的发展。
FOMC的工具
根据联准会官方网站上的说明,目前FOMC的主要工具有下列三个:
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 OMOs)
顾名思义,即是 FOMC 在市场上,透过买进、卖出美国国库券(公债),来达到调控货币在外流通数量的效果。
当 FOMC 决定要透过 OMOs 实施货币政策时,主要由纽约央行的交易室(New York Fed Desk)负责执行。对象则是合格的证券商、或是成员银行等存款机构,进行债券的买卖。买卖完成后,再将该次买卖的款项以及交易数量,透过结算系统的帐户(Settlement Account),移转款项予出售方、债券数量予购入方,这样一来就算完成了!
公开市场操作的目的,是为了主动透过改变金融机构体系中的资金数量,进而控制金融机构间互相借款的「价格」的高低。当存款机构自身的准备金存量下降时,相对能提供外部市场流动性的资金就减少,自然资金流通的成本就因此上升。
但有趣的是,FOMC 并不会直接控制这个「价格」,而是透过去「联邦基金利率」去「锁定」这个价格。 我们常听到 FOMC 透过升、降息的决议,去控制联邦基金利率,但事实上FFR本身并不是一个利率点(2008 年以后的调整),而是一个利率范围!因此FFR又称为联邦基金利率区间(Federal Funds Rates Target Range),通常有一码(0.25%)的间隔。
在目前的制度下,FOMC 透过两个工具-分别是准备金利息利率(Interest Rate on Reserve Balance, IORB)、以及隔夜附卖回协议(Reverse Repurchase Agreement, RRP)来制定 FFR 的利率区间;而实际上的拆款利率,则是由各存款机构自行交易决定,上述两个工具会在后文有详细的介绍。
简单来说,FOMC就像是台面上的庄家,直接帮大家决定隔夜借款双方的「最高价格」以及「最低价格」范围,并且交由各个玩家参与者-也就是存款机构们,按照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情况,在这个范围内自行决定最适的价格是多少。
而被存款机构们决定的「价格」点,又可以分为「有效联邦基金利率」(Effective Federal Funds Rates, EFFR),以及附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ecured Overnight Financing Rate, SOFR),两者差别不大,后文会直接以EFFR作为说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底下的补充阅读喔!
被市场决定的EFFR,是存款机构间「隔夜借款」的利率标准,因此又常称为「隔夜拆款利率」。除了是最短天期借款的利率之外,同时也是许多资产定价的基础,被市场视为最重要的短期流动性指标。
总结来说「FOMC 透过 OMOs 控制 FFR 的区间,进而引响 EFFR 的产生,最终影响了银行间放款、借贷的难易度,进而达到控制金融市场紧缩程度的目标。」
当 FOMC 决定降息(调降 FFR 区间),纽约联储购入债券,释放资金给予银行,让银行有较为宽裕的资金运用。银行在宽裕的条件下会更积极地放贷,又因为上下界的存在(后面会介绍!),交易交易着,就会将 EFFR 落到目标区间内,达到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反之,当联准会升息时,就会紧缩市场上的流动性。这就是公开市场操作的意义。
随着时代演进,公开市场操作的标的也逐渐变化,就让我们继续看下去吧!
补充阅读:EFFR V.S SOFR
EFFR为「无担保商业银行」的隔夜拆款利率,是前一个工作日内联邦基金(准备金市场)的交易价格。主要由各存款机构的供给、需求来各自决定;亦即每一家存款机构的隔夜拆款利率都不同。而 EFFR 的统计方式,是将所有存款机构的交易价格(拆款利率),依照不同利率的交易量,进行加权计算后取中位数得出,资料会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每日发布。
SOFR 为「以美国国债为担保品」的隔夜拆款利率,并透过国债的附买回市场作为标的。由于抵押品是美国国债,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是无风险利率,为银行营运的成本。银行透过自身公债作为担保,向其他存款机构进行融资,并约定于一定期间后买回。其利率即是 SOFR。
而计算方式,则是透过收集各种机构的回购交易利率,排除25%以下的交易量与极端值后,根据成交量及价位加权排序后取中位数,即是 SOFR,最终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公布。
贴现窗口(Discount Window)
对存款机构而言,一旦出现流动性不足(Liquidity Risk)的问题,很容易因为自我实现的特质(Self Fulfilling),导致银行走向倒闭,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央行于创设之初,特别设计了「贴现窗口」(Discount Window)的机制,提供存款机构另一个融资借款的管道。贴现窗口的存在主要用于稳定金融体系,为存款机构挹注资金。而此点一样存在于美国的联邦准备系统中,并由各区域银行负责执行。且在不同的区域银行中,三种信用各自有不同的利率
贴现窗口的设计,在美国联邦准备系统中,可以再细分为:
- 一级信用(Primary Credit):主要给予偿付能力健全的存款机构。
- 二级信用(Secondary Credit):偿付、营运能力较差的存款机构适用。通常高于一级信用利率。
- 季节性信用(Seasonal Credit):只给特定部分的存款机构。因当地产业结构易受季节波动(如农业),导致面临急遽升高的存、放贷款需求等,特以此信用融资方式应对。
实际上,存款机构通常不愿向央行借款。除了贴现窗口的利率高出 FFR 不少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
因为向央行借款,某方面来说代表着存款机构向市场传达了已经用尽所有可能的筹款方式(例如:变卖短天期资产、同业借款等等),而依然处于困境,隐含除当前的流动性问题外,可能还有营运、偿付能力等额外问题,才会借不到市场的钱。也会因为这样,被将可能被市场及央行「贴标签」!
这也是为何央行被称为「最终的借款者」(Lender of Last Resort)的原因。贴现窗口的利率也被视为是市场短期利率的「上界」。(如果供给短期借款的利率高过贴现窗口利率,那需求方直接跟央行借还比较便宜!)
必要存款准备率(Reserve Requirement、Required Reserve Rates)
银行作为一个财务杠杆(Financial Leverage)极大的金融中介机构,相对央行也会要求银行等存款机构,在进行投资、贷放行为的同时,需要留存一定比例的资金,存放在央行的帐户中,这就被称为「法定准备金」(Required Reserve),而这个比例也就是必要存款准备率(Required Reserve Rates)。
同样的逻辑,在美国联邦准备系统中,也规定了会员银行必须在各区域央行中备有准备金帐户(Reserve Account),做为紧急状况提领时的准备。此外,各银行也可以准备额外的准备金,又称为超额准备金(Excess Reserve),此部份就没有特别要求。
因此,当今天央行希望让大家有钱花、或是认为景气萧条,便会透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的比率,使得银行愿意进行更多放贷,以达到「刺激消费」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宽松」;相反地,如果央行觉得大家花太多钱了、景气过热,便会透过提高准备金比率,以达到「冷却消费」,亦即所谓的「紧缩」。
但在2008年量化宽松后,超额准备金过剩的情况下,法定准备金的实质意义越来越低,因此目前美国规定的存款准备率为0%。
而除了上述三个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外,随着经济体越发复杂,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也出现了更多的演变,但主要概念、以及影响市场的方式都与上述三者相差无几,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QE)、缩减购债(QE Tapering)、量化紧缩(Quantitative Tightening, QT)
在08金融海啸之后,为了刺激消费与投资,FOMC迅速将 FFR 区间设定到接近0%(0%-0.25%),但在金融体系崩解、借贷困难导致信贷依旧紧缩,加上已经达到 0% 利率地板的情况下,在不考虑负利率的条件下,传统的 OMOs 利率操作无法有效地最大化发挥作用。
因此,FOMC在无法继续降低 FFR 的情况下,转而仿照日本于 2000 年初的方式,透过与存款机构大量购买长天期资产(债券、MBS等),挹注银行资金的同时,也透过大量持有债券降低殖利率,借以拉低长期利率。刺激消费之余,也创造企业进行长期投资的环境,借以重塑经济体。在疫情时,联准会也说明 QE 无上限的想法,为经济体注入大量金流及信心。
有别于 OMOs 对短期拆借利率的控制,QE 进一步将购买范围囊括至长天期的债券,并拉低整体环境的长期利率水准。但如此疯狂的购债行为,也导致后来的资产定价出现偏误的情况。
而在达到 FOMC 满意的水准,以及市场开始稳定成长后,便会开始减少购买资产的数量,以避免创造不必要的流动性。缩减注入市场资金数量的同时,也逐步退出QE,直至不再购买资产。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缩减购债,就是所谓的 QE Tapering。要注意的是,QE Tapering和底下的QT并不一样喔!
而在缩减购债 (Tapering) 结束之后,若遇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问题时,在购债规模缩减完毕后,FOMC 便会积极采取行为抑制。透过向市场释放出资产、债券,进而回收存款机构中的资金,吸收过多流动性的同时,也同步自然升高利率水准,让市场在利率高升下冷却。这就是量化政策周期的最后一个循环-又被称为量化紧缩。
可以简化为:QE ⇒ QE Tapering ⇒ QT
但实务上,由于经济情况变化不定,是否每次都按照这个循环进行,也要端看当时的总体情况而定。
准备金利息利率(Interest Rate on Reserve Balance, IORB)
在上述的三个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中,我们介绍了准备金制度的概念。
事实上,在08年以前,联准会并不针对准备金支付利息。直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联准会大量QE、压低长短期利率,导致存款机构出现资金泛滥、超额准备金供给过剩的情况。
而在极低的利率水准下,联准会为了有效传递政策、影响利率,除了待会会介绍到的ON RRP之外,另一个工具就是的准备金利率(IORB)。
可能会有眼尖的朋友问,法定规法内的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准备金的利率会一样吗?为何这里没有强调法定的准备金利率呢?
其实在 2008 年十月推出时准备金利率时,原本是同时具备IORR(Interest Rate on Required Reserve)和IOER(Interest Rate on Excess Reserve)。但在经历 2008 年以及 2020 年 QE 的循环后,存款机构普遍持有大量资金,法定准备金的实质意义逐渐下降,因此美国便将法定准备率下调至0%。而目前普遍将 IORR 与 IOER 整并为 IORB(Interest Rate on Reserve Balance),为了避免刚加入的朋友们误会,这里一致使用IORB作为说明!
存款机构若将超额准备金放置在央行提供的帐户中,即可以获取 IORB 的利息报酬。概念类似于,如果市场上的借款者愿支付的代价低于IORB,那么存款机构就不愿意出借资金了,宁可放在央行赚取利息。联准会希望透过IORB的设立,建构新的利率下界。
但联准会没有考虑到,IORB 只能针对联邦准备体系内的机构进行支付,体系外的银行并没有这项优惠。如此导致无法享有利息的机构们,会用更低的利率在市场上放贷,因此让市场上出现比 IORB 更低的利率水准,破坏了原本IORB是利率下界的设定。
为了处理这个状况,联准会发明了另一个所有机构都可以用的货币工具-隔夜附买回协议。
隔夜附卖回协议(Overnight Reverse Repurchase Agreement, ON RRP)
在经历过 2008 年后的金融海啸,FOMC 为了刺激消费,将 FFR 利率水准压低至0%-0.25% 水准之外,同时进行 QE 量化宽松大量购入长天期债券,为存款机构挹注了大量的资金。
但在经济体逐渐恢复、显现出资金严重泛滥的情况下,短期借款需求并未如供给般强烈,可能会使市场上的短期借款水准遭受下压,最终低于 FOMC 设定的 FFR 区间。
为了重新设定有效的利率下界,联准会于2013年9月设计了ON RRP,并于2014年9月将其视为货币工具之一。
在 ON RRP 的架构下,为联准会作为卖方角色,将标的资产出售予合格的存款机构,吸收短期过剩的流动性,并约定于一定期间后购回该资产,且会在原价格之上,附加一定比例的资金。通常这个比例,就是联准会希望达到的短期利率水准,约定的期间通常会是一日,这也是为何被称为隔夜的原因。
在这样的架构下,市场上的供给者在选择贷放对象时,如果需求方开价(愿意支付的借款利率水准)过低,供给方会直接选择跟联准会(央行)交易,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如此一来,就可以透过这种方式,使得市场上隔夜拆款的利率自然提升到ON RRP 的利率。
目前联准会即是透过IOER、以及ON RRP的买卖,进而调控FFR的目标上下界区间。
以上就是几个常见、常被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其他还有像 BTFP、SEP 等报告、以及各种特殊政策,对市场的意义又更加不同,我们会在之后更加详细的介绍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