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于 9/20 的全联接大会上正式宣布启动「天工计划」,并将投入 10 亿人民币 推动 鸿蒙 AI 生态创新。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要加速孵化超过 1 万个 AI 原生元服务(Meta Service),并进一步推进 1,000 多种意图框架(Intent Framework)、MCP(多模态协同平台) 以及 5,000 多个 AI 智能体(AI Agent) 的建构,打造完整的智慧代理生态系。
其中,「元服务」是一种无需下载的系统级应用,能将 API 的调用统一交由 Agent 处理,让开发者能以「拼积木」的方式快速组合功能模组,实现高效开发与多元创新。这显示出华为的愿景并非仅止于 AI 技术本身,而是要以 AI 为核心推动整个鸿蒙生态迈向「智慧代理(AI Agent)」的新时代。
天工计划起源
天工计划的启动源于鸿蒙生态的快速扩张 —— 截至目前,搭载 HarmonyOS 5 的终端设备已突破 1,700 万台。华为希望借由此计划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鸿蒙生态建设,共同推动 AI 与作业系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HarmonyOS(中文名鸿蒙,又称 Hongmeng) 华为为多装置、全场景生态而设计的操作系统,目标是将手机、平板、电脑、穿戴装置、智慧家居/物联网等融合在同一生态内。是一个基于 Open Harmony 架构和安卓(AOSP)由华为自主研发的封闭式系统,采用 Linux 内核开发。
天工计划的核心不只是推动鸿蒙生态创新,更是华为迈向「AI Agent 时代」的重要起点,象征着人机互动将从单一应用走向全场景、跨装置、智慧协同的新阶段。
鸿蒙生态圈
作业系统
鸿蒙系统(HarmonyOS)于 2019 年 推出 1.0 版本,作为为全场景智慧生活打造的分散式作业系统。该系统基于 OpenHarmony 开源版本建立,最初以 Linux 核心为基础。随着版本演进,华为逐步实现了从底层核心到应用层的自主化开发。
2023 年,华为推出具备高效连接能力的 NearLink 星闪技术,并同步释出 HarmonyOS NEXT 开发者版本,标志着鸿蒙正式迈入「自研时代」。
2024 年,鸿蒙星河版作业系统(HarmonyOS NEXT)正式启用,系统从 作业系统内核、外核、档案系统、程式语言、编译器、开发框架、AI 框架到 AI 大模型,均由华为自主研发完成。在架构上,鸿蒙采用 完全去除了 Linux 核心与 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程式码,只支援鸿蒙原生应用这代表华为不再依附于 Android 生态,而是打造一个全新的、自主的软体生态。
2025 年起,所有华为新手机和平板电脑都将搭载 HarmonyOS NEXT(原生鸿蒙)作业系统。2025 年 3 月 20 日,华为正式发布 Pura X,成为首款出厂搭载 HarmonyOS NEXT 正式版(版本号 5.0.1) 的智慧型手机。随后,华为于 2025 年 6 月 发布Harmony6,并启动开发者beta。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版本的鸿蒙仍可相容 Android 生态,但随着星河版推出后,这项相容性被完全移除。不过,即便在相容阶段,华为仍对系统生态进行多项优化与调整。
鸿蒙系统引入了「分散式软总线(Distributed Soft Bus)」的概念,使各装置只要遵循统一协议,即可彼此无缝连接与协同运作。从 耳机、手表、手机、平板,到智慧屏与车载系统,所有设备都能以相同语言进行沟通,实现真正的 跨装置、全场景智慧互联。
Open Harmony: 最早是由华为研发并捐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进行后续的
HarmonyOS NEXT: 纯血鸿蒙,在Harmony架构上去除安卓生态系,从里到外都是华为自行研发
硬体生态
华为推出的所有终端设备皆搭载同一套鸿蒙系统(HarmonyOS )与苹果根据装置类型区分不同作业系统(如 macOS、iOS、iPadOS、watchOS、tvOS、visionOS)不同,鸿蒙采取单一作业系统架构,让手机、平板、电脑、手表、耳机、智慧屏(萤幕)、以及智慧汽车等装置皆能在同一底层系统上运作。这种高度统一的系统架构,让鸿蒙在多设备之间能够实现无缝协同与分散式互联。
以下是搭载华为鸿蒙系统的系列产品,目前只有部分终端装置(手机、平板、耳机、电脑、智慧手表)已支援 HarmonyOS 5 以上版本,其他如智慧屏、汽车、音响仍在逐步导入。
设备 | |
---|---|
手机与折叠萤幕 | Mate XT, Mate 70系列, Mate 60系列, Mate X6系列, Mate X5系列 |
Pura 70系列, Pocket 2, nova 13系列, nova 12系列, nova Flip | |
平板电脑 | MatePad Pro 13.2英寸 , MatePad Pro 12.2英寸 , MatePad Pro 11英寸 |
MatePad Air , MatePad 11.5"S | |
笔记型电脑 | HUAWEI MateBook Pro, HUAWEI MateBook Fold 非凡大师 |
智慧手表 | HUAWEI WATCH 4, HUAWEI WATCH 3, WATCH GT系列, WATCH ULTIMATE DESIGN |
智慧屏(智慧电视) | 华为智慧屏 V 系列 , Vision智慧屏系列, 智慧屏 S3 Pro |
音讯设备 | HUAWEI FreeBuds 系列, HUAWEI FreeClip |
其他 | 华为智能眼镜2 |
除了上述华为自行研发的终端产品外,华为也透过另外两种方式扩大其鸿蒙生态圈的影响:
鸿蒙智行(HIMA, Harmony lntelligent Mobility Alliance)
鸿蒙智行是华为联合车企一起成立的智能汽车技术生态联盟专注于电动车。华为并无自行研发汽车,而是参与并参与产品定义、造型设计、营销、用户体验、品质管控等环节而是透过和车企合作借由鸿蒙座舱(采用鸿蒙系统)将鸿蒙生态圈扩大影响
品牌名称 | 合作企业 | 车型(系列) |
---|---|---|
问界(AITO) | 赛力斯 | 问界M5、问界M7、问界M8、问界M9 |
智界(Luxeed) | 奇瑞汽车 | 智界S7、智界R7 |
想界(Stelato) | 北汽新能源 | 想界S9 |
尊界(Maextro) | 江淮汽车 | 尊界S800 |
尚界(SAIC) | 上汽 | 尚界H5 |
鸿蒙智联(HarmonyOS Connect):
鸿蒙智联是华为打造的智能硬体开放平台,旨在透过认证与技术支援,让非华为制造的不同品牌设备,都能无缝融入华为全场景智慧生态。此生态的合作伙伴主要分为两类:「产品伙伴」 与 「解决方案伙伴」。产品伙伴(如家电、穿戴装置厂商)负责制造通过官方 HarmonyOS 认证的终端商品,获准使用 HarmonyOS 标志与技术,实现设备智能协同;而解决方案伙伴(如芯海科技、软通动力等)则提供底层晶片、软体开发与技术服务,从旁协助产品伙伴顺利接入生态。双方协作,共同为用户提升体验并实现商业共赢。
开发者生态圈
华为高度重视开发者生态的建设,并为此打造了完善的支持体系。公司成立了开发者联盟,举办 Harmony 创新赛、启动鸿蒙应用开发者激励计划,以鼓励更多开发者投入生态建设。华为也推出了 「开发者学堂」,提供丰富的影片课程、线上工作坊与大师公开课,协助开发者持续学习与提升技术能力。同时,透过 「开发者社区」,开发者们可以进行技术交流与经验分享。
每年六月,华为更会举办 「 HDC(Huawei Developer Conference)开发者大会 」,展示最新技术成果与生态发展方向,为全球开发者提供交流与创新的舞台。
为了强化开发者生态并加速开发流程,华为也针对鸿蒙系统打造了完整的「 开发套件(Developer Toolkit) 」,支援应用从设计、开发、测试到上架的全流程:
模组名称 | 功能说明 |
---|---|
HarmonyOS Design | 不断更新的设计资源库,提供统一的设计语言与介面风格。 |
DevEco Studio | 一站式应用与元服务开发平台(类似 Apple 的 Xcode、Google 的 Android Studio)。 |
ArkTS | 鸿蒙生态的应用开发语言(基于 TypeScript 扩展)。 |
ArkUI | 用于构建分布式应用介面的声明式 UI 开发框架(对标 SwiftUI、Jetpack Compose)。 |
HarmonyOS SDK | 应用开发所需的程式介面与工具集。 |
ArkCompiler | 华为自研的统一编译平台,提升执行效能与跨端相容性。 |
DevEco Testing | 为应用提供多维度属性测试的自动化测试平台。 |
AppGallery Connect | 面向开发者的一站式应用上架、运营与服务平台(对标 Apple App Store Connect、Google Play Console)。 |
生态圈横向比较
华为 | 苹果 | |||
---|---|---|---|---|
云与AI层 | 云 | 华为云 | iCloud | Google cloud |
大模型 | 盘古大模型 | Apple Intelligence | Gemini | |
AI框架 | MindSpore | Core ML / MLX | TensorFlow / JAX | |
系统与多媒体层 | 多媒体 | 方舟多媒体引擎 | AVFoundation / MetalFX | Android Media Framework |
图型 | 方舟图形引擎 | Metal / SceneKit | Vulkan/OpenGL ES | |
安全隐私 | 分散式安全 | Secure Enclave/Privacy Framework | Titan M / Privacy Sandbox | |
开发层 | 整合开发环境(IDE) | DevEco Studio | Xcode | Android Studio |
设计系统 | HarmonyOS Design |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HIG)/Liquid Glass | Material Design | |
程式框架 | ArkUI / ArkUI-X | SwiftUI / UIKit | Jetpack Compose / Android UI Framework | |
编译器 | 方舟编译器(Ark Compiler) | LLVM / Swift Compiler | Android Runtime Compiler / ART / AOT | |
执行阶段 | 方舟运行时(Ark Runtime) | Swift Runtime / Objective-C Runtime | Android Runtime (ART) | |
程式语言 | ArkTS/仓颉 | Swift / Objective-C | Kotlin / Java | |
资料库 | ArkData | Core Data / SQLite | Room / Firebase Firestore | |
档案系统 | EROFS/HIMDFS | APFS | EXT4 / F2FS | |
作业系统核心 | 鸿蒙内核 | XNU | Linux | |
应用层 | 作业系统 | Harmony OS | • iPhone/iPad: iOS / iPadOS • Mac: macOS • Apple Watch: watchOS • Apple TV: tvOS | Android ChromeOS |
终端设备 | 手机、平板、电视、笔电、穿戴、车载 | iPhone / iPad / Mac / Apple Watch / Apple TV | Pixel 手机 / Chromebook / Nest / Wear OS / Android Auto | |
语音助理 | 小艺 | Siri | Google 助理 |
软硬体生态圈比较
与其他科技公司想比,虽然华为在单一项目上或许都非市场上唯一的产品或服务提供者,但华为是当前三者中唯一在「云 → AI → 系统 → 开发 → 应用层」都实现较强自主研发决心和完整布局的企业。华为的生态体系高度统一,从鸿蒙云(Huawei Cloud)到鸿蒙作业系统(HarmonyOS),再到自主开发的 AI 框架、开发工具与终端设备,形成一条垂直整合的技术链。这种「从底层到应用层全面打通」的策略,使华为能以单一系统支撑多设备运行,并快速推动全场景智慧与 AI Agent 的落地。
相较之下,苹果虽拥有强大的软硬体整合能力,但其应用层仍采取多系统并行的策略 —— 不同装置分别搭载 macOS、iOS、iPadOS、watchOS、tvOS、visionOS。这样的架构在一致性上略显分散,虽可针对单一装置优化,但也可能使得开发者在打造产品连动时,初期进入门槛会相对比华为的单一系统来得高。随着市场转向 AI 智能体(AI Agent)发展,苹果在 AI 落地速度与生态整合上显得较为保守,这种「多系统分化 + AI 发展缓慢」的架构可能成为其主要挑战。
Google 则在云端与 AI 层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如 Google Cloud、Gemini、TensorFlow、Android Framework),但其终端设备(除智慧家电外)市场渗透率有限。虽然 Google 生态覆盖面广,但整体偏向「开放共享」与「通用型开发者导向」,缺乏像华为或苹果那样的统一系统与技术闭环,因此其优势在于 AI 能力与生态开放性,导致在使用体验与整合深度上仍有差距。
AI 技术
在 AI 技术层面,华为已率先落地具代表性的智能体——小艺。目前基于鸿蒙系统的小艺,能透过 AI 协助使用者完成多项任务,包括帮写、帮记、帮消除、帮畅聊、帮翻译、帮安排、帮操作与主动提供小艺建议等功能,涵盖从内容创作、行程规划到设备控制的多元场景。未来,小艺将进一步升级为集「小艺任务空间」、「情绪感知」与「小艺大脑」于一体的新一代 AI 智能体——能从一句话理解使用者需求、具备情绪识别与回应能力,并透过鸿蒙系统实现多设备智慧协同,让 AI 不只是语音助理,而是成为连结人与设备的核心智慧中枢。
整体而言,华为的鸿蒙生态正以「单一系统、多端部署、AI 智能协同」的战略,打造由 AI Agent 驱动的全场景智慧网络。在全球 AI 作业系统竞争格局中,华为以「由下而上、自主可控」的生态构建路径,展现出独特且强大的整合优势,有机会在 AI Agent 时代成为最具颠覆性的挑战者。
市场竞争
优势:跨装置生态圈,有利开发者社群成形
华为在推动 AI Agent 生态时采取 Bottom-up(由下而上) 的模式,从底层技术、系统架构到开发者社群逐步建立完整的鸿蒙生态。
在中国国内市场,华为具备明显优势:
- 鸿蒙系统与自家终端设备(手机、平板、耳机、手表等)高度整合。
- 建立完善的开发者社群与激励计划,推动应用生态扩张。
- 软硬体协同能力强,能以单一系统覆盖多终端,支撑全场景智慧体验。
软体开发实力强大,能从作业系统、AI 框架到应用层自研完成,形成技术层面完整生态系。
劣势:生态圈和产品忠诚在未来将挂钩
尽管在中国国内生态推进速度快,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 鸿蒙系统的应用数量与生态完整度仍不足,部分主流应用尚未完全支援。
- 系统更新速度与稳定性仍有待加强。
- 使用者反映部分原本在 Android 上运行的功能,在鸿蒙上仍存在限制。
- 要让消费者从手机延伸到其他装置(如耳机、手表、汽车等)全面接受鸿蒙生态,华为仍需进一步提升使用体验与品牌忠诚度。这也意味着华为仍需要在产品渗透率及使用体验上持续保持业界领先,才有机会进一步扩张鸿蒙生态圈。
结论
华为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从模仿到创新」的典型代表。早期的鸿蒙系统可被形容为「东学一点、西学一点」的产物——从最初兼容 Android 生态,到后来仿效苹果的封闭式生态系统,华为一步步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不断内化、调整并融入自身的技术思维。
这个过程就像学习的进化:先模仿、再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创造力。从追赶者到自主研发者,华为正逐渐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在前几个世代的科技竞赛中,华为或许并非领先者,但在 AI Agent 时代,它已具备与全球主要竞争者并驾齐驱的实力,甚至有潜力在下一阶段的科技浪潮中成为领跑者。
「天工计划」并非华为迈向 AI Agent 时代的起点,而是鸿蒙生态进入 AI 大规模应用阶段的关键扩张。未来,随着 AI Agent、小艺任务空间与多设备协同的持续完善,华为将成为全球 AI Agent 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并极有可能实现它长年倡导的愿景——「万物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