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理论
从购买力平价看汇率
我们在前面的外汇介绍中,提到了两种外币会有固定的交换价格(汇率)。但这样的交换价格,究竟是如何在市场上被决定的?我们就从汇率决定理论中的『购买力平价说』开始观察汇率波动吧!
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货币价值来自于购买力
不同货币虽然会在不同国家或区域流通,但货币共同的特性就是具有约定的交易价值。持有货币者可以在市场上找到特定价值的商品(使用流通货币标价)。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不考量贸易及交易成本的情况下,相同货币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中,仍需要具备相同的购买力(换取到等值商品)。
举例来说,国际金融市场中存在两种货币,分别是A国家流通的A币,以及B国流通的B币。 在某天 Banana 牌手机于国际发布会上宣布将推出最新款手机,预计将于A国和B国同步发行贩售:于A国的售价是 100 A 币;同时在 B 国的售价为 1000 B币。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下,持有100A币的消费者,无论在A国或是B国,都应该具有消费 Banana 牌最新款手机的能力。因此,100 A币的价值应该要与 1000 B币相同。因此在该时刻中,A国货币将会以 1 : 10 的比率与 B 国货币进行交换。
购买力平价的助手:国际贸易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两种货币基于相同购买力所计算得到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应该会与两种货币间的真实汇率十分靠近。在长期来看,两种货币间的汇率会持续接近购买力平价理论下的汇率。推动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际贸易。
回到上述的例子,A币和B币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下,汇率应该为 10,也就是 1 单位的A币可以换得 10 单位B币。但假设如果在手机发布日当人,A、B的真实汇率为 20,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
贸易将促使汇率向理论汇率移动
这时,由于A、B之间的真实汇率大于购买力的理论汇率,因此A国的消费者不应该直接在当地购买 Banana 手机,而是移动到B国,用 50 元的 A 币换取 1000 元的B币再购买手机。如此一来,就可以用半价的价格购买到相同的产品。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下,市场会自然出现机制,A国将会出现大量的商人持续由B国进口相对售价便宜的手机,并于A国市场上贩售。这样的商机会直到真实汇率价格移动到购买力平价理论价格时才会消失。因此,国际贸易理论上将会促使汇率朝向理论汇率移动。
理论限制:是否存在贸易障碍
购买力平价理论听起来简单且合理,但实际上在真实情况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限制:国际贸易并非零成本。我们同样以 Banana 手机的例子说明,在上述 A国消费者会选择由B国进口的手机购买,是因为由B国进口的手机存在着价格优势(因为真实汇率与理论汇率存在价差)。但在全球贸易中,进口商品并贩售需要有一定的成本,包括货运及仓储成本。两地之间的管销成本也会不同,例如房租、人力工资。另外进口商品也会在当地被课关税,两地之间的货物销售税率也可能不同。
因此,衡量上述成本后,尽管A、B两地销售着相同的产品,并且存在定价差异。但这样的定价差异在加上贸易成本后,有可能已经不存在借由贸易赚取价差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购买力平价的重要条件为,国际贸易需存在零障碍及交易成本。
大麦克指数
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自 1986 年起,以『大麦克』这项麦当劳于全球贩售的商品,作为货币平价的基础,编制『大麦克指数』(Big Mac Index)。这项指数可以作为各国货币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条件下,理论上的隐含汇率。
若以美元作为基准货币,那么当今天消费者在美国能够以 5.58 美元购买到一份单点的大麦克餐点,就应该也能在持有相同货币的情况下,在其他国家买到一样餐点内容的商品。大麦克单点售价在台湾为 75 元台币,因此 5.58 美元和 75 元台币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下,由于皆能购买到相同商品,因此可以视为购买力相同。得出美元兑台币之间的理论汇率为 13.44。
大麦克指数看货币估值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可能已经发现了,美元兑台币之间的理论汇率 13.44,和实质汇率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也就是说,根据大麦克指数,台币持有人只要拿着 13.44 元,就可以换到了 1 元美金!但根据现在的真实汇率,大约需要 32 元的台币,才能换到 1 元美金。换句话说,在大麦克的购买力平价世界中,台币的价值被低估了非常多。
大麦克指数存在贸易条件问题
大麦克指数听起来十分简单易懂,而且大麦克作为麦当劳这间知名跨国企业的标志性商品,理论上在各国提供的商品内容物都会是相同的。看似是一项很能完美达成购买力平价理论条件的商品,但实际上仍会遇到国际贸易的和交易成本的限制。
除了各国的销售成本会随着当地物价不同而波动,另外大麦克的主要原物料(例如牛肉),也会在各国之间遇到不同的贸易障碍。这些核心条件的不同会使得大麦克无法完全衡量不同货币之间的相对价值。
根据 GDP 调整大麦克指数
经济学人杂志也想试图消除掉部分大麦克指数的限制,因此加入了 GDP 这项衡量因子。根据经济学人杂志自己对这项调整后指数的解释,加入 GDP 因子是为了更好的衡量受到工资等其他经济因素影响的大麦克售价。
他们认为,若两国之间的每人平均 GDP 水准存在差异,那么大麦克售价也应该不同:人均 GDP 较高的国家劳动力成本(工资)一般也相对较高,会提高大麦克的销售成本,并最终反映在售价;反之,人均 GDP 较低的国家,劳动力成本一般也相对低廉,大麦克售价应该较低。
下方是一张我们依照2023年度大麦克指数所得到的隐含汇率,计算方法就是:让各国的大麦克售价/ 美国当地的大麦克售价。